“我是培华人,也是从陕西到云南的新时代长征人,一个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用尽全力、静待花开的培华人。从律师到教师,从陕西到云南,我一直带着培华的精神在每一个角色里努力做好自己。现在,我在红河的热土地上和这里的山山水水共成长,是哈尼人的陕西咪哩,也是彝族人的“尼郎”。”
注:(咪哩是哈尼族家里满小的姑娘,尼郎是彝族家里满小的姑娘,同义,皆有宠爱之意)
——新时代长征人: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2018届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熊雅倩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十三五”已画上句号,“十四五”已吹响号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在路上,年轻人也以其待别样的姿态书写着新一代“长征路”和“长征情怀”。
2020年,红河县6.13教师招聘现场,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特别惹人注意,她白白的皮肤,瘦高的身材,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叫熊雅倩,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乡陕西,是6.13教师招聘中三名省外报考人员之一,是最远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孩子。看着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她会千里迢迢,到红河县这样一个集边疆、贫困、少数民族的小县城应聘教师职位?让我们走进这个叫熊雅倩小姑娘,听听她从陕西到红河县阿扎河乡俄比东小学任教的“长征”故事。
“喂,同学,你好像不是云南人吧?”得到肯定的答案后,问题还在继续,“那你一个陕西人,大学也不是在云南上的,为什么会选择来红河县应聘?”说起这个事情,熊雅倩讲得很实在,也很动情。她说她还在念初中的时候,《彩云之南》的歌曲正火遍大江南北,每听一次脑海里都会出现云南的画面,后面碰巧又看了《读者》文摘上讲云南的文章,更是坚定了来云南走走、看看的信念。上大学后,有了一定的时间和经济基础,在寒假她第一次独自旅游就选择了云南,第一次来到云南就被云南的人文、美景所震撼,大理的洱海令她陶醉,丽江的玉龙雪山令她痴迷。所以6.13教师招聘考试,她毫不犹疑的辞去了律师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只能选择报考小学教师职位,她依然没有半点犹豫,还以教师有寒暑假可以回家等理由安慰父母,打消父母的顾虑。
在洱海的晚风中展望未来
说清了来的理由,但并未能道出她离开律师职位选择到贫困山区当教师的初心。熊雅倩做过300人企业团队的导师,当过律师,任过陕西省西安巿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她毅然决然的抛弃这些闪耀的光环到底是为什么?大家的疑问几乎变成了质问。是啊!企业团队导师、中院书记员、律师这些在大多数人看来可是高薪、体面的职业,而教师,尤其是偏远的乡村教师,则显得有点退而求其次了。只有丧失理智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不留在西安这样的一线城市,跑到边远地区做一名小学教师,还要面临被分到“极小学校”的风险,简直就是自讨苦吃,根本“不划算”“划不来”。熊雅倩从小就是一个独立能力很强的人,她大学做勤工俭学、商场导购、网络销售,月收入过万,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甚至倒贴家用。她还拥有教师资格证、律师证、心理咨询师证等好多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社会“通行证”,就业可以说是提前“预订”了岗位。但熊雅倩还是毅然选择了离开都市的舒适圈,她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人可以天南地北闯,人才可以不分地域的流动,国家和社会哪里需要人才,我们就出现在哪里。我想这是熊雅倩的长征路,也是她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情怀。
比化妆品还多的战跳蚤神器
是长征路,就一定会遇到困难。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话确实不假。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所说的那样,熊雅倩也经历了跳蚤、饮食、思想等“三大关”,当然说三大关,其实是取大舍小的说法,大大小小还有其他很多困难。先说“跳蚤关”吧,熊雅倩刚来那会正值盛夏,正是跳蚤猖獗的时候,她本身皮肤容易过敏,跳蚤一咬就是成片成片的大红包,天热又容易出脓,痒得实在不抓不得,二次感染随之而来。同事们都调侃她,因为她是外地人,所以跳蚤专欺负她,她笑笑不说话。宿友调侃她,战跳蚤的药比化妆品还多,不过还真是实话,灭害灵等无所不用其极。有一次被咬出了急性荨麻疹,不得不在同事的帮助下到县医院进行治疗,针头一拔,又匆匆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同事劝了也不听。夏天是熊雅倩的噩梦,但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与学生其乐融融
说完“跳蚤关”,来说说“饮食关”吧,现在国家大发展,在国家脱贫攻坚等举措下,老百姓的生活都普遍好了,伙食一般不会太差,但像川、粤、苏、闽、浙、湘、徽、鲁“八大菜系”一样,各地方的饮食习惯更是不说了,就像红河人到上海都要自备小米辣、酸菜和焖锅酒一样,一天不见饿得慌。红河的饮食习惯和陕西那完全是两个样,半年过去了,同事还问她饮食适应了没有?熊雅倩总是说“思想上相当适应了,嘴巴还是不习惯”。因饮食不习惯瘦下来的样子,看着有点心疼,但她却不以为然。
耐心给学生辅导功课
再谈谈“思想关”吧,身边好多老师都在备考公务员,尤其是去年陕西公开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后,现在的同事,包括以前陕西的同事,都纷纷劝熊雅倩“跑路”,说体验过就可以了,但都被她一一“谢绝”了。即使这样,大家都还是以为她是觉得新鲜,迟早会“跑路”,对此她轻描淡写的说:“一个小学校,要说新鲜早就不新鲜了,要是图新鲜早就不新鲜了”。我想,她来之前,心里埋下的种子,才是最初的梦想,最真的答案。你不问,答案就在那里。你问了,她也不着急解释。
参加县第十三届“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前排左6)
来到红河县后,熊雅倩积极进取,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到红河县工作后不久就向学校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她特别羡慕参加入党培训的老师,她说今年入不了党,明年还要继续申请,那种决心全然可见。熊雅倩说没有共产党,就打不赢脱贫攻坚战,也打不赢疫情阻击战,也没有机会来到红河。她要向没有孩子,但有1000多个孩子叫她“妈妈”的张桂梅学习,她要向阿扎河乡瑶寨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又回村任教、坚守了27年杨晓三老师学习。她还经常唠叨,我第一次出游云南,就是张桂梅“妈妈”所奋斗过的大理、丽江,我热爱云南,热爱红河。
孩子们的邻家大姐姐
熊雅倩有一颗喜欢温暖别人的爱心,她关心留守儿童,努力当好孩子们的邻家大姐姐。熊雅倩到山区任教后,发现现在的农村,随着农村男性青壮年进城打工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这只“386199部队”越来越壮大。熊雅倩从小作为这支“部队”中的一员,因父母外出打工,10岁一个人带着4岁的弟弟,在校要保护弟弟不受欺负,回家要给弟弟洗衣做饭。她深知留守儿童的不容易,因为经历过,所以她感同身受。她和孩子们一起去爬山、去家里煮饭,和她们像朋友一样相处,用她自己的话说,感觉像是在和孩子们谈恋爱。她说,和孩子们相互磨合的过程,也是她成长的过程,通过磨合不断摸清他们的脾气和套路,在相互付出和得到中,她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觉得自己是他们的邻居姐姐,甚至是他们远在外面的父母,听到他们咯咯的笑声,就觉得无比幸福。用童年治愈童年,有点心酸,但又何其幸运。为留守儿童走出来,为留守儿童留下来。
着哈尼服装的俄比东人民的“哈尼咪哩”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却能养美一方人的心灵。熊雅倩来时白胖白胖,现在却变得黑瘦黑瘦的,黑了不重要,心却白了。瘦了不重要,影子却高了。熊雅倩每次去她的学生唐兰山(一家4口人,3个人都患有精神疾病,而唯一正常的户主也已经70高龄)家走访,都要带上一点东西,她不回避问题,不逃避困难。渐渐地,寨子里面的老百姓都开始熟悉她,见到她都会和她打招呼,喊她到家里面吃饭。来到红河县才三个月,她就已经学会了红河的各种方言,身边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地方,方言就“多”了起来。学习、适应、融入、成为,加上她日趋变黑的皮肤,她是俄比东人民的“哈尼咪哩”。
助力红河文化推介和山区孩子写作扶持,是熊雅倩来到歌舞之乡、棕榈之乡、艺术之乡阿扎河以后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她说撒玛坝梯田的壮丽,尼美梯田的柔美,杨柳梯田的多情,马帮文化的曲折传奇,土司文化的波澜壮阔,普春多声部的跌宕起伏,垤施洛孟乐作舞的欢快愉悦,和第一次来云南大理、丽江时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她经常动员“陕西老乡”来红河走走、看看,俨然成了红河旅游的传播者,这股“酒香”从巷子里流向他的朋友圈。她又像小精灵一样,在民族文化里畅游起来,她想重新拿起她的古筝,弹奏红河故事。她想要她的散文诗,书写红河情感。
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扶持活动并获奖
除此之外,在关注了解和学习哈尼文化的过程中,熊雅倩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哈尼族青年,加入了红河当地“追故乡的人”团队,全程参与了“追故乡的人”团队发起的红河县首届乡村青少年写作扶持线上活动,感受到了哈尼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情怀,她被大山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盼望回乡服务的情怀所打动。收发邮件、组织评奖、设计奖品、寄发奖品、交流互动、值班发文......不亦乐乎。孩子们的文章被红河县官方公众号“红河县文联”“青年红河”“侨乡教育”和民间公益组织平台《希望的窗口》竞相转发,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听说《红河谷》刊物将刊发孩子们的文章,她比孩子们还高兴,俨然成了一个红河人、一个哈尼人,找到了家的感觉。现在她又将“小学生汽车文化筑梦课堂”公益项目带回学校、请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增长了知识。她的努力虽小,但是特别温暖、特别有力量。
将“小学生汽车文化筑梦课堂”公益项目带回学校、请进课堂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每个人的长征路就是一个一个的梦想,一个个不起眼的梦想撑起了伟大的中国梦。从陕西到红河,她把他乡变成了故乡,行走在红河的“长征”路上,熊雅倩收获了梦想,获得了成长,她是主动走进红河县的“火种”,也是助力红河县的“希望”,是格局、更是情怀……
蓝火训练营最佳优秀学员(左2熊雅倩)
熊雅倩初进校园时,怀揣“豪情壮志”,一口气加入了督学组、学生会、器乐队等多个社团,过上了教室、社团、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培华交到了很多朋友,遇见了很多美好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熊雅倩通过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在大二退出所有社团,带着从社团学到的知识、悟到的道理和干事的韧劲头,奔赴下一个“战场”。熊雅倩参加了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的“创享青春实战营销大赛”,荣获“爱心证书”;参加“蓝火精英职前培训”,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胎政策对女性职业影响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圆满完成并结项。通过勤工俭学,熊雅倩实现了经济独立,在实践中,见证了自我成长。
培华法学专业设立20周年庆典(右2熊雅倩)
她讲到,在培华法学不同于刻板印象里的僵硬和死板,相反,快乐学习、比学赶超在这里蔚然成风。培华法学系的每一位老师都认真负责、和蔼可亲,深受同学们的爱和尊敬,知心大姐姐“赵姐”赵洁老师、“小马哥”马亚乐老师、“女神”张婧老师、“樱桃小丸子”罗婧老师、“可可爱爱”欧俊老师等,法学系的老师个性鲜明、课程鲜活,帮助每一位培华学子在个性里追求共同的梦想,在共同的努力中活出各自的人生。
培华是“包罗万象”的,是海纳百川的包罗万象,是无限可能的包罗万象。无论是各类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逐年增加的社会热门职业资格培训,还是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培华让我们既有走出去的雄心壮志,又有引进来的卓越眼界。课程和活动丰富了培华人的生活,开阔了培华人的眼界,给每一个培华人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熊雅倩(左二)毕业照
熊雅倩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她告诉笔者:“大家的评论字里行间都是肯定和鼓励,殊不知最被感动的,明明是我啊!毕业快3年了,但好像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培华,培华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是我温暖的港湾!来过,就已经离不开,永远的培华人。我想无论我走多远,培华都永远会守护着我,爱我如初。”培华给熊雅倩是成长的洗礼。让她携梦想上路,在披荆斩棘里,遇见最美的青春,遇见最好的自己……
从陕西到红河县阿扎河乡,从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到俄比东小学,作为培华2018届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熊雅倩的长征故事在继续着,也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艾叶、熊雅倩
编辑:李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