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紧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深挖育人元素,深耕思政教育,深度融入社会实践,将思政课贯通学科专业、课堂教学、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各环节,实施“十大育人平台”,构建了具有培华文化精神内涵的育人品牌。
坚持思想引领,搭建“铸魂育人”平台。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始终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领导班子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学校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修订、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再到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各阶段,全流程明确贯穿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党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工作汇报与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校领导联系点工作、校领导联系师生“三联系”、三全育人等制度,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单位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校院两级领导为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二级学院开辟“院长/书记”接待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四是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以5个课程思政示范中心为“点”,4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线”,以全部课程为“面”,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达到“点”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面”上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化的效果。
坚持守正创新,搭建“课程育人”平台。一是教学内容求“新”。2021-2023年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0门,优质课程思政示范课30门,构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新生态。二是教育方法求“活”。开展革命后代讲家风活动6场次;校领导对口联系思政课教师,书记校长每年带头讲授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大力推行应用型课程改革,激发学生课堂活力;善于运用贴近青年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网言网语,走进青年的精神世界,破除僵化说教和单向灌输,让教育语言活起来、接地气,更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效果。三是绩效评价求“实”。把思政课教学创新点作为教师教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研究制订科学化、多维度的思政课质量和成效评价体系,鼓励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优秀思政课教员脱颖而出、各展其才、发光出彩。
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举办2024年暑期三下乡活动出征仪式
坚持多措并举,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一是依托“主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用价值塑造和引领浸润学生心田,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塑造良好文化育人氛围。二是做强“大平台”。打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组合拳,开发“有风景的思政课”;三是推进“新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举办行走思政课、宏志助航计划、三下乡行万里路、红色筑梦之旅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拓宽筑牢“第二课堂”,赋能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四是营造“好”氛围。贯彻落实《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办法》,深入挖掘并总结提炼校训、校歌、校史、办学理念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追梦想”等活动,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宣传校园文化成果,做到以文化人,传承应有的文化基因,激发广大师生爱国爱党爱校情怀。
坚持造就“大先生”,搭建教书育人平台。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和人员保障,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二是配强教师队伍。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和专业结构,建立了以“省级教学名师为头雁,高级职称为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有规模、有数量、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邀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红色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促进思政队伍流动起来。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和教研。通过组织教师“走出去”培训、以会代训、以学促训和到研修基地实践见学、寒暑假期开展调查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横向多元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以教师互评、学生参评、督导考评、校院系领导听课测评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以考促教,激励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助推学生学业进步和人格成长。
坚持产学研结合,搭建科研育人平台。一是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建立“师资+课程+大赛+平台+活动”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合作共建174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有4000余名学生、200余名教师通过育人平台深入企业一线实习锻炼。二是开展科研创新训练。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学术讲座、学术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延伸社会实践成长空间。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0余个,建立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61个,目前在孵企业(团队)15个,学校15个学术科技类社团,参与活动19287人次,创新创业类社团8个,参与活动11030人次。创客中心获批省、市两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
坚持从严治校办学,搭建管理育人平台。一是落实管理育人职责。学院将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指标,敦促管理人员践行育人职能。充分发挥学生申诉委员会、校长信箱和学校领导接待日等组织和渠道的作用,实行问责制,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诉求。二是建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注重家校协同联动、合力育人,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家校社协同及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开展家长进校园、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推进校内外资源整合,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多元主体同频共振的教育磁场,全方位协力画好育人“同心圆”。三是加强联系学生工作。学院认真落实“三个深入”制度,推动校院两级领导和学生工作人员到学生班级、宿舍、活动一线面对面开展学生工作,落实校院两级领导为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二级学院开辟“院长/书记”接待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坚持用心用情,搭建服务育人平台。一是构建“党建+”育人模式。结合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特色,树立“大党建”理念,形成以党的建设为核心的纵横体系,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和释放高校“党建+”引领育人实效。二是提高服务育人能力。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在图书馆、后勤、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中全面落实“问责制”,推广“微笑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改善教师教学生活条件,落实思政课专项经费,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不断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建立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通过潜能发展中心建立了“校-院-班-寝”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推进心理咨询工作普及。三是加强服务育人载体建设。学院通过选聘优秀校友担任学生职业或校外导师,将优秀的校友资源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依靠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平台,邀请革命后代进校园开展“讲英雄故事、讲良好家风”系列活动,通过沉浸式的宣讲熏陶人感染人。
坚持回馈社会,搭建资助育人平台。一是健全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通过“经济资助”与“成才辅助”双管齐下,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打造“保障+发展”的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定期举办资助沙龙,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二是丰富资助育人载体。向奖学金获得者家长发贺信、邮寄喜报,通过校园媒体展播优秀事迹,每年举办“五四”表彰大会表彰受奖助学生。通过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与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开展诚信征文比赛和诚信教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三是注重文化熏陶。推动诚信、感恩、廉洁教育,开展“崇廉尚洁、诚信守法” “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大学生诚信标兵”评选等系列活动。坚持每周开展国旗下“微课堂”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全校学生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坚持培树校风,搭建环境育人平台。一是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注重用温馨的校园环境,高品质的文艺活动陶冶师生情操,涵养人文内涵。系统推动“三节、两月、两平台、两计划”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二是加强环境育人硬件建设。结合学院办学历史、发展理念和楼宇功能,分别在行政办公区冠名格物楼、博远楼、育英楼、明德楼、汇知楼、至善楼、恒友楼等,营造校园景观的文化浸润氛围。三是突出榜样引领。线上线下联动宣扬“十佳”师德标兵和励志、学习、竞赛、素质、创新、德育、体育、文艺、助人,以及陕西好人、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人物等各行各业的先进榜样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张榜公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干部、优秀教师、三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学科研标兵、助人为乐好学生等先进事迹,让师生学习有榜样、追赶有目标。
坚持拓展平台,搭建网络育人平台。一是利用新媒体加强育人工作。利用校园媒体矩阵推送贴近师生的新媒体文化精品和微视、视频号、微影、秒拍、vlog等思政教育微产品,积极打造学校官方视频号,通过推出网络文化精品,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高度、速度、深度,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加强与中国大学生在线、陕西大学生在线等各类网络平台的共建工作。二是开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的便捷性,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三是加强网络空间管理。深入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引导师生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培育建设校园网评员、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规范自媒体管理,加强校园网不良信息排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举办党史校史竞赛
坚持实践体验,搭建场馆育人平台。一是加强红色文化场馆建设。建立爱国主义广场、红色金融展厅、红色文化展厅、党建文化展厅、中国工合运动展等多个红色文化场馆,强化“立体式”文化赋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二是深入挖掘校史资源。整合校史资源,将校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开展校史的探究性学习、理论性学习、常识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丰富教育主体。挖掘整理校园文化内涵,校报定期刊登介绍学校历史沿革、人物故事、红色基因传承等研究性成果,并通过展示栏、校园广播、横幅、路牌、雕塑等传统载体,宣传诠释学校浑厚的历史文化、校训校风、办学理念和培华精神的丰富内涵,强化在地思政品牌建设。(吕晓东、苏成君)